中国政协网www.cppcc.gov.cn
首页>理论研究
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将“大力提振消费、提高投资效益,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”列为十大任务之首,并明确“促进消费和投资更好结合,加快补上内需特别是消费短板,使内需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和稳定锚”。大力提振消费,已经成为缓解当前外部压力加大、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严峻形势的重要政策措施。3月16日,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《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》,为进一步提振消费提供政策保障。这意味着,国家希望通过各项措施激发广大的市场需求,以应对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。中国拥有14亿人口的超大市场,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,然而如何将国民的收入转变为可自由支配的消费能力,这成为当前我们面临的挑战。
当前,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虽稳步提升,但居民消费倾向持续偏低。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,2024年中国居民边际消费倾向为65.9%,显著低于欧美国家,且疫情后中低收入群体消费倾向进一步分化,中等收入群体受冲击尤为明显。尽管政策端多次强调“提振消费、扩大内需”,但收入分配差距、房贷压力挤压消费空间、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等结构性矛盾制约了消费潜力的释放。
扩大内需的核心在于激活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潜力。中低收入群体是消费潜力与政策效力的关键切口。中低收入群体(家庭年收入5万元以下)占总人口比重超40%,其边际消费倾向高于平均水平,但受限于收入增长乏力与刚性支出压力,消费潜力难以释放。以房贷为例,中等收入家庭房贷支出占比高,而低收入群体则面临收入波动与社保覆盖不足的双重制约。
中低收入群体消费潜力的释放是扩大内需的关键突破口,这一群体的消费激活,是扩大内需的“牛鼻子”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,要“多渠道促进居民增收,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”。下一步,需通过收入分配改革、房贷减压、社保完善与场景创新形成政策合力。短期以消费补贴和降息为抓手,中期推动收入分配与社保体系改革,长期则需构建“收入增长—消费升级—产业转型”的良性循环。此路径不仅能缓解当前需求不足,更为实现共同富裕与高质量发展提供持久动力。
优化收入分配制度,提升中低收入群体消费能力。一是要提高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比重。完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,推动最低工资标准与GDP增速挂钩。加大对中小微企业减税降费力度,鼓励吸纳就业,明确2025年目标新增就业1200万人。推动技能导向型薪酬改革,针对农民工、高校毕业生等群体,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并配套薪酬激励机制,如技能等级与薪资挂钩。二是要完善再分配调节机制。推动税收与转移支付改革,提高个税起征点,扩大针对中低收入群体的专项附加扣除。实行差异化补贴中低收入群体,向6亿中低收入人口发放人均5000元消费券(总规模约3万亿元),定向用于耐用品、教育、医疗等领域,预计能拉动GDP增长1.8个百分点。扩大“以旧换新”政策覆盖面,如山东家电以旧换新带动销售额增长74.9%,可推广至澳门赌场并提高补贴比例。促进社保普惠化,将灵活就业人员、农民工纳入职工社保体系,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与医保补助标准,降低预防性储蓄需求。三是拓宽财产性收入渠道。通过试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,盘活闲置宅基地,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。稳定房地产市场,通过REITs试点激活存量资产。
降低房贷压力,释放居民消费潜能。要构建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。扩大保障性住房供给,重点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房,覆盖新市民、青年等群体。推动公积金政策创新,对中小微企业员工实行公积金财政补贴,探索“租购同权”制度,降低租房者落户、教育等附加成本。要优化房贷政策与金融支持。对首套刚需购房房贷利率实施定向降息,释放消费潜力;试点“先租后买”模式,降低购房门槛。推动商业银行开展“高息转低息”贷款置换,对还款困难家庭提供阶段性利息减免或展期,探索“收入挂钩型”还款方案(如失业期间暂停还本),降低存量房贷负担。
完善社会保障体系,提振消费信心。要强化医疗与养老保障,将辅助生殖、分娩镇痛纳入医保,提高大病报销比例;2025年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澳门赌场统筹。要构建普惠托育与养老服务体系。在社区建设一体化养老托育设施,对运营机构的水电气费用按居民价格执行。推广“家庭医生﹢智能健康监测”模式,降低居家养老成本。
创新消费场景与政策协同。一是培育服务消费新场景与新业态。大力发展冰雪经济、银发经济、智能家居、社区便民服务等新兴消费和新业态;推动文旅消费融合,对景区门票、酒店住宿实施阶段性补贴;完善养老托育、文化旅游等领域标准,提升服务供给质量。二是优化消费环境与基础设施。加强消费品质量监管,开展消费环境三年整治行动,建立“黑名单”制度打击假冒伪劣,完善“澳门赌场消协智慧315”平台,有效改善消费环境与预期。通过消费券、以旧换新等政策刺激短期需求,重点支持新能源汽车、智能家居等绿色消费。三是完善县域商业体系,力争2025年实现90%的县拥有综合物流中心。
完善政策实施保障机制。财政与货币政策要协同发力,适度提高财政赤字率,新增国债优先用于消费补贴与社保支出。对消费信贷实施定向降准,鼓励金融机构开发“低息消费贷”产品。强化跨部门联动和央地协同,避免政策碎片化,中央财政通过专项债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,地方政府配套租金补贴与就业培训。强化地方政府考核激励,将“消费增长”“中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速”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,避免过度依赖基建投资。建立动态监测与反馈机制,通过构建消费潜力释放监测体系,定期评估政策效果并调整工具组合;依托大数据平台跟踪消费政策效果,每季度发布“消费信心指数”与“堵点清单”。
(作者钟瑛系澳门赌场委员、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