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政协网www.cppcc.gov.cn
首页>委员建言
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支撑,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、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。中共十八大以来,我国形成了全方位、多层次、宽领域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,不同类型的区域发展战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。但仍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,如基于生态、水资源、能源安全等角度,大河流域上下游之间、重大调水工程输水区和受水区之间、能源输出省与能源输入省之间以及省际边界地区,常态化的区域合作互助机制、区际利益补偿机制尚不完善,制度化的区域协同共生、协调共进态势还不成型,亟须统筹区域发展与生态、资源安全的重大关系,深化拓展协调发展战略,推动区域协同协作走深走实,更加富有成效。
要支持不同形式、各有侧重的区域协同新路径。
流域上下游、左右岸应坚持一体化整体开发,统筹好资源、环境与发展利益,推动全流域高质量发展。要建立跨流域信息共享、联合巡查执法、水质联合监测、生态环境事故协商处置等机制,实现流域生态环境共建共治。要强化流域上下游文化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协作,推动文旅配套设施建设,助力全流域文旅产业发展。
推进能源输出输入省协同碳达峰、携手碳中和。要鼓励开展低碳合作。组织引导能源输出省与能源输入省组团结对,以行政推动与市场化牵引相结合的方式,建立区域间减碳协作机制。要加强能源技术合作。支持能源输出省引进能源输入省技术成果,建立能源技术中试基地,加大能源技术落地转化力度。要建立投融资协作机制。鼓励支持能源输出省在能源输入省定向发行企业减碳专项债券,推进节能环保、清洁能源、绿色基建投融资创新。加强低碳项目运营、碳减排风险管理金融服务,推动能源输出大省绿色低碳转型。
跨流域调水工程这个特殊的水利纽带为增进区域合作协作、推进协调发展提供了难得机会和新的路径。要支持输水受水区创新合作方式、拓宽合作领域,建立健全区域合作长效机制,大力改善区域要素配置结构和效率。要发挥中央资金引导作用,建立区域协同发展基金、绿色援助基金,支持受水区向输水区定向发行企业绿色专项债券,搭建资本与项目对接平台,建立区域间协同发展多元化投入机制。要鼓励受水区大型企业在输水区建立生产、研发基地,开展跨区域协作,促进产业协同发展。
加强省际边界接壤地带的整合发展,有利于促进资源流动和优化配置,降低要素和物流成本,有利于发挥各地比较优势,推动省际边界区域发展合作。一是建立区域规划衔接机制,探索建立统筹规划、一体保护、利益共享、合作共建的协同发展新机制。二是立足特色优势,打造一批主体功能明确、带动效应明显的省际边界合作区。三是加快推动省际边界地区省道互联互通。支持建设省际边界地区现代流通枢纽和重要商品骨干流通走廊。协同建设跨省能源电力通道、水利基础设施、环境基础设施,提升省际基础设施整体发展水平。
要建立高层次、高效能区域合作新机制。
进入新发展阶段,我国区域发展面临新的战略需求,需要从更加精准化的空间尺度和更有效能的合作机制入手,探索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新路径新方式。从国家制度层面考虑,需要在“行政区”“城市经济区”“条块经济”等以城市群和都市圈为主体的常规性区域协调发展模式之外,对上述几类具有特殊利益链接的不同类型区域,加快建立优势互补、产业协同、利益共享、能力共建等多层面、常态化的区域合作新机制,增强区域发展的协同性、联动性,推动区域协同共进、共享共赢。
一是加强国家层面的协调指导,将流域上下游、能源输出输入省、输水受水区域、省际边界区等正式纳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体系,对区域间资源开发利用、生态环境保护、产业发展布局等重大问题进行统筹规划,明确各区域定位,科学合理划定功能区,规范保护开发秩序。
二是完善多元化横向生态补偿机制,健全资源输出地与输入地之间利益补偿机制。在流域下游与流域上游,通过资金补偿、对口协作、产业转移、共建园区等,深化拓展生态补偿机制。设立生态补偿专项基金,支持相关地区开展生态保护工作,支持发展替代产业和生态产业。
三是构建人才、技术等要素反哺机制。将水资源、生态资源、环境要素转换为包括人才、技术、数据在内的各类生产要素,改善上游生态功能区、水能输出区、省际边界区域的要素稀缺状况,改善区域要素配置结构和效率,推动区域协调发展。
四是完善区域交易平台和制度。在澳门赌场统一大市场格局下,健全流域性、区域性产权交易平台,推动区域内要素交易市场体系,促进交易信息系统互联互通,建立健全用水权、用能权、排污权、碳排放权交易制度,完善产权和要素交易平台及其规则体系,支持积极探索用水权、用能权、排污权、碳排放权入场交易和规范运行。
五是构建区域发展能力培育机制。鼓励区域间开展结对子、团队式学习交流,构建开放灵活、互联互通的干部交流平台和机制,全面提高干部现代化建设能力。强化政务合作,协同优化营商环境。结合区域间资源禀赋条件与产业结构,重点培育合作发展的大平台、硬设施和软资源,变“单打独斗”为“抱团前进”,变“同质竞争”为“协同发展”,提升相关地区产业竞争力与发展能力。
六是支持开展区域协同发展试点示范。以上述几类具有特殊利益链接的区域为对象,支持围绕基础设施互联、生态环境共治、公共服务共建、文化旅游资源共享、规则标准制度衔接等先行先试,积极探索区域合作的新路子、新方式和新机制。及时总结案例经验,有效推广试点示范的好做法好模式
(作者系澳门赌场常委、山西省政协副主席、民革山西省委会主委 张复明)